徐建青 特聘教授 博导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1997-2004年留学美国,2004年回国参加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2007年调至复旦大学,同年双聘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21年受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要从事免疫学、免疫治疗学与疫苗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与“十二五”重大传染病科技专项项目,美国NIH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国际合作项目;在Nature、Science、Nature Immunology、Nature Microbiology、PNAS、Nat Commun、EClinicalMedicine、Clin Infect Dis、Neurology、Biomaterial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2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共同)作者共发表101篇,包括影响因子10分以上杂志30篇,申报专利80余项。
学术兼职及其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2011-2013、2018、2019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美国NIH联合基金二审专家组组长(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免疫学科二审专家组组长(2012-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土国际合作专家组二审专家组中方组长(2020)
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的函审专家
2012年受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合作局指派组团(青年免疫学家代表团)出使韩国,参加亚洲10国的青年免疫学家联席会议。
主笔起草国家“十五”艾滋病科技攻关实施方案(2006)
主笔起草国家“十一五”(2008)、“十二五”(2010)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艾滋病领域建议书与实施方案;
作为副组长,协助组织编写中科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关于“传染病2035预见技术战略研究报告”;
2012与2015年2次参加两届总理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座谈会;
2005年、2012年受国家卫健委指派,作为科学顾问出使世卫组织(WHO)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免疫与细胞治疗分委会主任委员(2019-)
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委会主任委员(2023-)
中国医师协会细胞治疗专委会常委(2020-)
Journal of Bio-X副主编、
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 (Nature子刊)编委、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Immunity编委
个人学术成绩简介:主要从事感染免疫学与免疫治疗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与“十二五”重大传染病科技专项项目,美国NIH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国际合作项目;在Nature、Science、Nature Immunology、Nature Microbiology、PNAS、Nat Commun、EClinicalMedicine、Clin Infect Dis、Neurology、Biomaterial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2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共同)作者共发表101篇,包括影响因子10分以上杂志30篇,申报专利80余项。
获奖及荣誉称号:
2004-2006年 连续三年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8年获得“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
2009年荣获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优秀本科生课程授课教师”;
2010年被聘为“南开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2011年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2011年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称号;
2011年被列为“新一轮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培养对象;
2011年带领团队获得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优秀团队和人才奖励计划”铜奖;
2012年荣获“复旦大学十佳卫生管理工作者”称号;
2012年被聘为“黑龙江高校“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团队特聘专家”;
2013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甲型流感的诊断、救治与预防应对的策略研究与应用,第三)
2015年获“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称号
2016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
研究方向:
1. 感染免疫保护与致病机制研究:利用急性与慢性感染模型(流感、HIV、LCMV),观察与解析机体的免疫保护、T细胞的发育、分化与损伤机制以及T细胞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相互作用;
2. 研发抗感染的免疫治疗、药物与疫苗: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不同免疫原序贯免疫策略、以优势活化针对病毒保守区域的疫苗策略,设计新型疫苗;同时,根据揭示的免疫学机制,研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与抗体药物,已申报多项专利;
3. 研发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开展iNKT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研究;同时,进一步研发肿瘤微环境激活的CAR-T技术(Tumor Microenvironment Activating CAR-T, TMA-CAR-T),该技术利用肿瘤微环境敏感技术,使得CAR-T仅在肿瘤微环境中杀伤肿瘤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以外场所不能够识别任何抗原,从而避免了非特异杀伤。
主要学术贡献
系统解析急性与慢性感染的免疫保护与免疫致病机制:解析免疫保护与免疫致病机制对于研制有效的疫苗和药物都很关键。在过去十多年的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利用HIV、流感、新冠等自然感染者队列,系统解析固有免疫应答、体液与细胞应答,阐明了免疫保护与免疫致病机制 (Clin Infect Dis, 2012; PNAS, 2014; J Immunol, 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2015; J Immunol, 2015; Nature, 2016; JCI Insight. 2017, IF=9.484; J Infect Dis. 2017; Nature Communication,2018;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18, IF=19.568; J Infect Dis. 2018; Front Immunol. 2020; J Infect Dis. 2021). 我们在细胞模型与动物进一步验证了感染队列中观察到的特定保护因子或致病因子(J Virol. 2017; eLife, 2017;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18; Sci Signaling. 2020, IF=9.517, 封面文章).
探索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解析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于研发有效的干预手段极为重要. 我们团队利用HIV、流感、ZIKV、新冠病毒的细胞感染模型,发现多个在病毒感染过程中介导与病毒相互作用的宿主分子,包括干扰素抑制分子AXL、通过抑制I类干扰素提升ZIKV生存(Nature Microbiology, 2018, IF=30.964), 调节HIV储存库的TSC1和DEPDC5分子(Emerg Microbes Infect., 2018, IF=19.568), ZIKV主要受体NCAM1 (Nature Communication, 2020), 在内质网上帮助ZIKV组装的ALPP分子(mBio, 2020, IF=7.867; Editor recommendation), 新冠辅助受体分子MyH9 (PNAS, 2021).
抗感染的疫苗策略、疫苗、疫苗载体和免疫药物研制: 为了研制有效疫苗,我们尝试了不同的免疫组合,包括:用不同HIV免疫原进行序贯接种以优先活化针对病毒保守区的T细胞应答(AIDS, 2006; Curr Opin Immunol. 2018), 黏膜初免、系统加强可有效活化呼吸道的免疫应答(Vaccine, 2007A/2007B), DNA初免与痘病毒载体疫苗加强可提升T细胞的亲和力(J Virol, 2014), 系统初免、直肠内加强可提升直肠的组织记忆样CD8+T细胞应答 (Front Immunol, 2020, IF=7.561).
我们团队也研发不同的疫苗载体,包括:PEGylated poly [2-(N, N-dimethylamino) ethyl methacrylate]作为DNA疫苗黏膜递送载体 (Biomaterials, 2010, IF=15.304), 腺病毒与痘病毒载体(Front Microbiol, 2019). 此外,我们也研制了多个疫苗和药物,如基于活化T细胞应答为主的通用型流感疫苗(Front Microbiol, 2019), 两个新冠疫苗(Emerg Microbes Infect. 2021; PNAS, submission), TFF2与IFN-kappa组合可有效治疗新冠感染者 (EClinicalMedicine, 2020A/2020B), 获得抗新冠中和抗体 (Cell Report, 2020) 以及一个极为广谱抗冠状病毒中和抗体 (Nature Microbiology, 2022).
抗实体肿瘤的治疗产品研制:我们在神经胶质瘤的患者中观察到,HSP47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与其良好的生存相关 (Neurology, 2014, IF=11.8), 同时,我们研制了缺氧敏感性的CAR-T (BioMarker Research, 2020, IF=8.633) 、双激活CAR-T (BioMarker Research, 2021);建立了一个评价CAR-T脱靶效应与安全性的动物(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2022, IF=12.822)。模型此外,我们也进一步改进了缺氧激活的CAR-T,成为缺氧高度敏感的新型CAR-T (Journal of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 JITC, 2021) 以及研发了一个基于痘病毒载体、表达IL-21的新型溶瘤病毒 (JITC, 2021, IF=13.75).